难与解放军抗衡!台退役少将揭美军一大短板
难与解放军抗衡!台退役少将揭美军一大短板
难与解放军抗衡!台退役少将揭美军一大短板本文转自【中国(zhōngguó)军网-解放军报】;
■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(liú) 凡
到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采访时,恰逢该连组织实爆训练。训练前,笔者跟随三级军士长穆恒贵对场地中的铁丝网(tiěsīwǎng)进行巡检、加固。
在巡检过程中,穆恒贵时不时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些草籽撒在抵近铁丝网(tiěsīwǎng)的路上。这些草籽有些像苍耳,周身带刺(dàicì),但略大一些。
“这些撒草籽的地方,都是需要匍匐前进(púfúqiánjìn)的地方。”穆恒贵解释道。
笔者趴下身子,在撒有草籽的(de)区域匍匐,隔着作训服接触到草籽的感觉就像走路时鞋里进了沙子,有些刺痛,不至于受伤(shòushāng),却能对执行前线破障任务的爆破兵造成(zàochéng)一定的干扰。
“干扰越(yuè)多(duō),越能检验本领扎不扎实。”穆恒贵随即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。
多年前的一次战术训练,穆恒贵所在的爆破小组执行爆破任务。在草丛中(zhōng)匍匐时,穆恒贵为了躲避这种草籽(cǎozǐ),双肘撑(chēng)地往一侧挪(nuó)了挪,不经意间将捧在手中的炸弹往怀里搂了一下。这一幕,恰好被跟在他身后的班长看了个真切。
“有敌情时,拉(lā)火管(huǒguǎn)是提前装好(zhuānghǎo)的,你为了躲草籽把炸弹往怀里搂,身上这么多装具,挂到拉火管的引线怎么办?!”训练结束,班长严厉批评了穆恒贵。
该连的专业训练场(xùnliànchǎng),大都是平坦的黄土地,并不能对匍匐造成太多(duō)阻碍,有的地方,软塌塌的浮土(fútǔ)甚至像一层软垫。虽然砂石不多,但这种长有(zhǎngyǒu)带刺草籽的植物却有不少,官兵们便将草籽收集起来,训练时撒在匍匐的必经之路上,为自己制造些“阻碍”。
之所以如此加压,是因为爆破兵面对的任务非同寻常(fēitóngxúncháng),他们总想着如何“刁难”自己,如何让(ràng)对手捉摸不透。
二级上士郭江伟,为探索(tànsuǒ)新领域遂行任务方法,主动请缨从零开始学习潜水(qiánshuǐ);排长高迎仍,将对抗思路融入专业训练,常态(chángtài)化组织对抗,改进战术战法……
采访中,笔者发现,穆恒贵很喜欢用一个词(cí)——“披着”。
“披着震天(zhèntiān)的声响。”
“这应该是独属于爆破兵的一个习惯,有(yǒu)的老兵(lǎobīng)说话时,常常冒出‘披着’这个词(cí)。”穆恒贵解释道,“要说缘由,是因为在战场上,身处接敌一线的爆破兵往往要冲向敌人防守最坚固的位置,双方火力都非常猛,子弹像毯子一样(yīyàng),覆盖在头顶,就像‘披’在身上一样。”
训练结束,笔者再次走上爆破兵的(de)训练场,入目处,巨石破碎、硝烟弥漫、碉堡(diāobǎo)崩塌、炸坑遍地。那一刻,勇气忽然变得具象,笔者明白了什么是爆破兵——一群(yīqún)击穿敌人铜墙铁壁的“破壁者”,用轰鸣与震荡为战友开路的先锋,用炸药与方程式为胜利批注的勇士(yǒngshì)。
正如该连营房墙壁上,那红底金字的《爆破手(bàopòshǒu)之歌》中唱的那样:“我们是英雄的爆破手,战斗在(zài)最前线。冒着那枪林弹雨,把进攻的通路开辟,为战友胜利(shènglì)的前进,我愿把青春贡献……”
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开展布设爆炸装置训练。郭辉 摄
爆破兵:在轰鸣中(zhōng)完成蜕变
■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(liú) 凡
哪有(nǎyǒu)天生的勇敢,只有锻炼出的无畏
前方,雷场(léichǎng)、碉堡虎视眈眈;身后,战友、战车严阵以待。
身处接敌一线的爆破兵最需要什么,中部(zhōngbù)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下士林鹏年回答了一个词:勇敢。
在这里,下连1年左右,每一名爆破兵(bīng)都(dōu)会经历自己第一次(dìyīcì)模拟实战。那一年,林鹏年也走上演训场,第一次在“炮火”中向“敌”碉堡发起冲锋——
“能不能顺利到达任务点?能不能配合好战友?”跃进前,在土坎后隐蔽的林鹏年有些紧张,默念(mòniàn)着携炸药(zhàyào)战术运动的要领和行动预案中的炸药布设原则(yuánzé)。
“大家跟我沿着地上的(de)炸坑,蛇形前进,快速跃进!”在三级军士长(jūnshìzhǎng)穆恒贵的指令声中,林鹏年所在(suǒzài)的小组冲出土坎、向“敌”碉堡奔去。
演训场顿时炸声四起,尘土飞扬(chéntǔfēiyáng)。
“嘭!”出发不过10秒,一个炸点在距林鹏年5米左右的(de)位置炸响,强烈的震感瞬间清空了他(tā)的大脑。
“不能停,绝对不能停!”压住心中的(de)错愕与慌乱,林鹏年继续跃进,观察(guānchá)战友的位置,把控好和战友间的距离,最终(zuìzhōng)与战友同步完成起爆,顺利完成任务。
战场爆破,并非只是布设炸弹(zhàdàn)这么简单,潜水、攀岩……他们恨不得能够上天入地,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。因为战场环境(huánjìng)复杂,对爆破兵而言,多一项本领,就可能多一条(yītiáo)破敌之路。
1935年,红4团受命夺取腊子口,面对天险(tiānxiǎn)和国民党军队的(de)严密(yánmì)防守,苗族小(xiǎo)战士“云贵川”带上战友们用(yòng)绑腿布带连结起来的长绳,用一根带铁钩的竹竿,勾住峭壁的缝隙,一步步攀上绝壁。随后,他又让战友们顺着长绳一个个攀了上去。入夜后,我军如神兵天降,自上而下向没有顶盖的敌军碉堡扔下手榴弹……
对如今的(de)爆破兵来说,攀岩是必训课目(kèmù)。然而,对于面对400米障碍中2米深坑都有些发怵的战士孙宇涵来说,这是一座大山。
两年前,孙宇涵(sūnyǔhán)应征入伍,成为(chéngwéi)二级上士郑海清班里的一名新兵。他(tā)工作认真,训练也十分刻苦,郑海清对他的表现很是满意。唯有一点让郑海清着实头疼——孙宇涵恐高。
训练时,面对攀岩训练的(de)墙壁,孙宇涵(sūnyǔhán)说什么也不上去。看着班长着急又无奈的表情,孙宇涵更加紧张了。
一个周末,郑海清在心理行为训练场看见孙宇涵站在一个高台前,慢慢扶着梯子爬上去,紧握扶手站一会儿,又慢慢顺梯爬下来,一直反复。那一刻,郑海清下定决心:“一定(yídìng)要帮他(tā)克服恐惧(kǒngjù)。”
自那之后,郑海清丢掉了催促与(yǔ)急躁,开始陪着孙宇涵(sūnyǔhán)上高台、下深坑……借助辅助设施帮助他克服(kèfú)恐惧心理,直至他能独立站在岩壁面前。
现如今,孙宇涵已经能在攀岩墙上自如(zìrú)上下。
哪有天生的勇敢,只有(zhǐyǒu)锻炼(duànliàn)出的无畏。成长路上,爆破兵在一声声轰鸣中完成蜕变,成为一名战胜恐惧的勇士。
往勇气中注入“智慧的火药”,会催生更强大(qiángdà)的爆破当量
“真正(zhēnzhèng)的勇者须(xū)以智谋傍身。”穆恒贵悟出这个道理,要从一次破障行动说起。
2022年,该连参加上级组织的演训,穆恒贵带领(dàilǐng)一个破障小组执行(zhíxíng)破障任务。
破障小组顺利突破“敌军”布设的反坦克壕和地雷场后,在由碉堡(diāobǎo)和壕沟构成的最后(zuìhòu)一道障碍前,遭遇(zāoyù)了密集的炮火打击,他们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。
“班长,炮火太密集,我(wǒ)跑得快,让我上吧”“班长,我去吧,我有经验”……面对战士们争先恐后的请战,穆恒贵却(què)很冷静:“不怕牺牲是勇敢,但无谓(wúwèi)的牺牲没有什么意义!”
根据爆炸频次(píncì),穆恒贵现场推算出“敌”炮火打击规律,并利用短暂的炮火间隙,观察(guānchá)并记录了地面已(yǐ)引爆的模拟炸点位置。借助这些点位,穆恒贵规划出了一条通向第三道障碍的路径。
“一路纵队,跟我来!”迅速抵近的爆破小组让防守方措手不及(cuòshǒubùjí)。
“准备完毕(wánbì),起爆——”穆恒贵一声令下,霎时间,障碍一线如(rú)大坝决堤般被炸得粉碎。
“一个小组打出了乘风破浪的气势!”演训结束后,指挥员赞叹(zàntàn)道。
往勇气中注入“智慧的(de)火药”,会催生更强大的爆破当量。
2023年的一次训练,郑海清和二级上士廖志文受命破坏“敌军”的一处防御阵地。抵达任务(rènwù)地域,他们发现防御阵地在一处陡坡之上,居高临下,易守难攻,陡坡上植被稀疏,仅有(yǒu)几处土包可作为掩体。显然(xiǎnrán),这是一块“硬骨头(yìnggútou)”。
郑海清和廖志文权衡再三(quánhéngzàisān),决定各带一个小组从两翼对“敌”阵地发起攻击。可连续几番试探未果,还引起了“敌人(dírén)”的警觉,一时间(yīshíjiān),破障行动陷入僵局。
郑海清和廖志文对整个任务地域地形展开侦察,寻找(xúnzhǎo)可以(kěyǐ)渗透的缝隙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们在陡坡一侧发现(fāxiàn)了一处阵地观察死角。虽然受限于地形,不能在此实施爆破,但可以由此而上,抵近后佯攻吸引“敌军”注意,再由正面实施爆破。郑海清(zhènghǎiqīng)主动(zhǔdòng)揽下佯攻任务,带领一个(yígè)小组(xiǎozǔ)从观察死角抵近“敌军”。果然,“敌军”发现郑海清小组时瞬间乱了阵脚,误将该小组当作进攻主力,调转火力予以反击。廖志文抓住机会,带领破障小组冲到“敌”阵前(zhènqián),成功实施爆破。
从战术(zhànshù)到谋略,这群“令敌破防”的爆破兵,也在苦苦追寻(zhuīxún)思维的“爆点”——
近年来,多型无人装备陆续列装,作为(zuòwéi)技师的穆恒贵带着几名无人装备操作骨干,探索通过有人无人协同(xiétóng)改进战术战法。
传统爆破行动中,都是由人(rén)将爆炸(bàozhà)装置运送到指定位置,再进行引爆破障。二级上士杨小鹏开始思考如何用无人(wúrén)装备替代人力进行爆炸装置的转移。
一次实爆(shíbào)训练中,杨小鹏提出,夹取型排爆机器人虽然是针对排爆设计的,但本质上就是一个夹持爆炸物进行(jìnxíng)位移(wèiyí)的工具,可以反向运用夹取型排爆机器人,把爆炸装置运送至任务点位进行设爆。经过试验验证,在合理(hélǐ)地形中,此法可行(kěxíng),利用无人装备设爆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,还提高了战场条件下运送炸药的速度与成功率。
爆破(bàopò)行动(xíngdòng)中,有时需要跨昼夜执行任务,夜间警戒非常消耗精力和体力,爆破行动的编组(biānzǔ)人数本就较少,经过一整晚的警戒,势必影响第二天的行动。
为了(le)缓解夜间警戒压力,一级上士汤清洲利用少量简易材料,自制了一种可快速设置的低药量警示装置。虽然没有(méiyǒu)什么杀伤力,但可以发出巨大的声响并升腾起黑烟,布设在宿营地周边,可以起到非常好(hǎo)的警示效果(xiàoguǒ)。
一次对抗训练,一股蓝军本想趁着夜色对该连进行(jìnxíng)袭扰,却误触了汤(tāng)清洲设置在宿营区外围的警示装置,巨大的声响震慑住了蓝军。
那一回,蓝军指挥所里流传起了(le)一句话:“爆破(bàopò)兵的宿营地太危险了,到处都是炸药!”
有勇(yǒng)者不可挡,怀智者无难事。奋战路上,爆破兵用勇与谋交织出独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(dájuàn)。
角色的不断切换,让他们对攻与防有了(le)更加深刻的理解
咕噜(gūlū),咕噜……野外湖泊,一座废弃大桥下,二级上士(shàngshì)郭江伟扶着桥墩下潜,感受(gǎnshòu)着逐渐增大的水压和降低的水温,缓慢调整身体姿态,找寻布设模拟爆炸装置的最佳位置。
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预想的最佳安放区域(qūyù)已被预先布置了不少悬浮的障碍物,经过(jīngguò)几番处理也没能清理出一个合适的点位,氧气(yǎngqì)耗尽,郭江伟铩羽而归。
“今天的障碍设置得真好(hǎo),防得密不透风!”刚上岸,潜水服也没脱,郭江伟就把刚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布设方式记录下来(jìlùxiàlái)。
在该连,大家伙会(huì)轮流分享自己近期的爆破经验。此次训练前,担任防御方的二级上士亢延鹏根据郭江伟分享过的水下(xià)(shuǐxià)目标爆破经验,反向钻研防御手段,利用废旧的铁丝网、泡沫等材料,将可能(kěnéng)设置水下炸药的位置给遮了起来。水下处理障碍远不如地面方便,在没有称手工具的情况下,几根长条状铁丝网缠绕着杂物,便会给进攻造成很大阻碍。自此之后(zhīhòu),爆破小组进行水下爆破时(shí),都会带把大剪刀。
善于破障(pòzhàng),也要善于制造障碍。该连经常根据官兵专业、能力、经验(jīngyàn)等条件,将大家分成对抗训练(xùnliàn)小组,常态化互设难题,提高爆破能力的(de)同时,防爆破能力也不断迭代。最熟悉爆炸物的他们,并不是(búshì)只知道如何“搞破坏”,到了战场上,他们既可以是撕裂敌方堡垒的勇士,也可以是巩固己方防御的卫士。
训练中,防御方通过改造现地环境、重设防御工事结构等方式阻止进攻方设置爆炸(bàozhà)装置;进攻方则通过改进装置结构、创新手段布设、革新战术战法(zhànfǎ)等想方设法克服阻碍,实施爆破(bàopò)。
汤清洲说,角色的不断切换,让他们对攻与防有了(le)更加深刻的理解。近些年,大家逐渐(zhújiàn)喜欢上了这种训练中的彼此“刁难”。
一次对抗训练,担任防守方的(de)二级上士郭辉(guōhuī)在己方防御设施的墙面上喷了一层薄薄的食用油(shíyòngyóu),使得(shǐde)对手的爆炸装置无法粘贴固定。针对新的防御措施,他们的解决方法也很直接——在随行装具里多装了一包湿巾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(yǒu)的(de)油都容易清洁干净。官兵们陆续尝试了(le)机油(jīyóu)、润滑油等不同油料,发现靠湿巾擦拭这种简单清洁效果并不好,又不可能每次任务都随身携带专业的清洁工具。一次训练中,郭辉偶然看见,塑料袋会粘在有油的表面。郭辉由此联想(liánxiǎng)到了会随身携带的水袋:“我们(wǒmen)用的水袋表面就是塑料的,将水倒掉,就是个比较厚的塑料袋。”经过试验,将空(kōng)水袋按在覆有油脂的防御工事表面,再(zài)沿着缝隙滴上几滴水,空水袋便牢牢吸附在了工事上,再将炸弹粘贴在空水袋上,便实现了固定。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真正的博弈(bóyì)早在上战场之前便已展开。
“敌人也在快速进步!”在他们心中有一种“本领恐慌”,因此总想着进步得再快些、发现的(de)漏洞(lòudòng)再多些。
在该连爆破专业研修室里,挂着一张爆破药量(liàng)参考表,这是众多技术骨干根据历年训练经验总结的(de)。执行任务时,根据先期侦察的情报,他们可以参考这张表确定(quèdìng)携带量,在保证(bǎozhèng)备有足够余量的情况下减少负重。
说起这(zhè)张表的来历,一级上士李琨讲(jiǎng)起一段经历:那年,他带队对特定目标实施精准爆破,没有(méiyǒu)经验可供参考,只能凭感觉确定装药量。第一次爆破用量过少,门没有炸开,第二次(dìèrcì)用量又太多,将整面墙炸塌了。
“在之前的爆破训练中,坦克(tǎnkè)壕的宽度、门窗的材料、墙壁的厚度(hòudù)等,都相对固定,导致这次遇到新材料摸不准炸药用量。”李琨说。
痛定思痛,从那次训练开始,该连将对不同材质、不同结构目标成功爆破的炸药用量(yòngliàng)记录下来,总结出参考值区间,形成了这张爆破药量参考表。目前,这张表仍在不断更新。与此同时,汤清洲(tāngqīngzhōu)还根据对抗训练中(zhōng)遭遇的实际困难,钻研不同类型建筑、障碍物的爆破规律,制作(zhìzuò)出对应的辅助装置(zhuāngzhì)和简易爆炸装置……
这便是爆破兵,他们有着两种气质——既有阵前(zhènqián)冲锋时英勇无畏的豁达豪迈,又有设计防御时周全(zhōuquán)谨慎的沉稳老练。
本文转自【中国(zhōngguó)军网-解放军报】;
■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(liú) 凡
到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采访时,恰逢该连组织实爆训练。训练前,笔者跟随三级军士长穆恒贵对场地中的铁丝网(tiěsīwǎng)进行巡检、加固。
在巡检过程中,穆恒贵时不时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些草籽撒在抵近铁丝网(tiěsīwǎng)的路上。这些草籽有些像苍耳,周身带刺(dàicì),但略大一些。
“这些撒草籽的地方,都是需要匍匐前进(púfúqiánjìn)的地方。”穆恒贵解释道。
笔者趴下身子,在撒有草籽的(de)区域匍匐,隔着作训服接触到草籽的感觉就像走路时鞋里进了沙子,有些刺痛,不至于受伤(shòushāng),却能对执行前线破障任务的爆破兵造成(zàochéng)一定的干扰。
“干扰越(yuè)多(duō),越能检验本领扎不扎实。”穆恒贵随即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。
多年前的一次战术训练,穆恒贵所在的爆破小组执行爆破任务。在草丛中(zhōng)匍匐时,穆恒贵为了躲避这种草籽(cǎozǐ),双肘撑(chēng)地往一侧挪(nuó)了挪,不经意间将捧在手中的炸弹往怀里搂了一下。这一幕,恰好被跟在他身后的班长看了个真切。
“有敌情时,拉(lā)火管(huǒguǎn)是提前装好(zhuānghǎo)的,你为了躲草籽把炸弹往怀里搂,身上这么多装具,挂到拉火管的引线怎么办?!”训练结束,班长严厉批评了穆恒贵。
该连的专业训练场(xùnliànchǎng),大都是平坦的黄土地,并不能对匍匐造成太多(duō)阻碍,有的地方,软塌塌的浮土(fútǔ)甚至像一层软垫。虽然砂石不多,但这种长有(zhǎngyǒu)带刺草籽的植物却有不少,官兵们便将草籽收集起来,训练时撒在匍匐的必经之路上,为自己制造些“阻碍”。
之所以如此加压,是因为爆破兵面对的任务非同寻常(fēitóngxúncháng),他们总想着如何“刁难”自己,如何让(ràng)对手捉摸不透。
二级上士郭江伟,为探索(tànsuǒ)新领域遂行任务方法,主动请缨从零开始学习潜水(qiánshuǐ);排长高迎仍,将对抗思路融入专业训练,常态(chángtài)化组织对抗,改进战术战法……
采访中,笔者发现,穆恒贵很喜欢用一个词(cí)——“披着”。
“披着震天(zhèntiān)的声响。”
“这应该是独属于爆破兵的一个习惯,有(yǒu)的老兵(lǎobīng)说话时,常常冒出‘披着’这个词(cí)。”穆恒贵解释道,“要说缘由,是因为在战场上,身处接敌一线的爆破兵往往要冲向敌人防守最坚固的位置,双方火力都非常猛,子弹像毯子一样(yīyàng),覆盖在头顶,就像‘披’在身上一样。”
训练结束,笔者再次走上爆破兵的(de)训练场,入目处,巨石破碎、硝烟弥漫、碉堡(diāobǎo)崩塌、炸坑遍地。那一刻,勇气忽然变得具象,笔者明白了什么是爆破兵——一群(yīqún)击穿敌人铜墙铁壁的“破壁者”,用轰鸣与震荡为战友开路的先锋,用炸药与方程式为胜利批注的勇士(yǒngshì)。
正如该连营房墙壁上,那红底金字的《爆破手(bàopòshǒu)之歌》中唱的那样:“我们是英雄的爆破手,战斗在(zài)最前线。冒着那枪林弹雨,把进攻的通路开辟,为战友胜利(shènglì)的前进,我愿把青春贡献……”
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开展布设爆炸装置训练。郭辉 摄
爆破兵:在轰鸣中(zhōng)完成蜕变
■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(liú) 凡
哪有(nǎyǒu)天生的勇敢,只有锻炼出的无畏
前方,雷场(léichǎng)、碉堡虎视眈眈;身后,战友、战车严阵以待。
身处接敌一线的爆破兵最需要什么,中部(zhōngbù)战区陆军某旅某爆破连(lián)下士林鹏年回答了一个词:勇敢。
在这里,下连1年左右,每一名爆破兵(bīng)都(dōu)会经历自己第一次(dìyīcì)模拟实战。那一年,林鹏年也走上演训场,第一次在“炮火”中向“敌”碉堡发起冲锋——
“能不能顺利到达任务点?能不能配合好战友?”跃进前,在土坎后隐蔽的林鹏年有些紧张,默念(mòniàn)着携炸药(zhàyào)战术运动的要领和行动预案中的炸药布设原则(yuánzé)。
“大家跟我沿着地上的(de)炸坑,蛇形前进,快速跃进!”在三级军士长(jūnshìzhǎng)穆恒贵的指令声中,林鹏年所在(suǒzài)的小组冲出土坎、向“敌”碉堡奔去。
演训场顿时炸声四起,尘土飞扬(chéntǔfēiyáng)。
“嘭!”出发不过10秒,一个炸点在距林鹏年5米左右的(de)位置炸响,强烈的震感瞬间清空了他(tā)的大脑。
“不能停,绝对不能停!”压住心中的(de)错愕与慌乱,林鹏年继续跃进,观察(guānchá)战友的位置,把控好和战友间的距离,最终(zuìzhōng)与战友同步完成起爆,顺利完成任务。
战场爆破,并非只是布设炸弹(zhàdàn)这么简单,潜水、攀岩……他们恨不得能够上天入地,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。因为战场环境(huánjìng)复杂,对爆破兵而言,多一项本领,就可能多一条(yītiáo)破敌之路。
1935年,红4团受命夺取腊子口,面对天险(tiānxiǎn)和国民党军队的(de)严密(yánmì)防守,苗族小(xiǎo)战士“云贵川”带上战友们用(yòng)绑腿布带连结起来的长绳,用一根带铁钩的竹竿,勾住峭壁的缝隙,一步步攀上绝壁。随后,他又让战友们顺着长绳一个个攀了上去。入夜后,我军如神兵天降,自上而下向没有顶盖的敌军碉堡扔下手榴弹……
对如今的(de)爆破兵来说,攀岩是必训课目(kèmù)。然而,对于面对400米障碍中2米深坑都有些发怵的战士孙宇涵来说,这是一座大山。
两年前,孙宇涵(sūnyǔhán)应征入伍,成为(chéngwéi)二级上士郑海清班里的一名新兵。他(tā)工作认真,训练也十分刻苦,郑海清对他的表现很是满意。唯有一点让郑海清着实头疼——孙宇涵恐高。
训练时,面对攀岩训练的(de)墙壁,孙宇涵(sūnyǔhán)说什么也不上去。看着班长着急又无奈的表情,孙宇涵更加紧张了。
一个周末,郑海清在心理行为训练场看见孙宇涵站在一个高台前,慢慢扶着梯子爬上去,紧握扶手站一会儿,又慢慢顺梯爬下来,一直反复。那一刻,郑海清下定决心:“一定(yídìng)要帮他(tā)克服恐惧(kǒngjù)。”
自那之后,郑海清丢掉了催促与(yǔ)急躁,开始陪着孙宇涵(sūnyǔhán)上高台、下深坑……借助辅助设施帮助他克服(kèfú)恐惧心理,直至他能独立站在岩壁面前。
现如今,孙宇涵已经能在攀岩墙上自如(zìrú)上下。
哪有天生的勇敢,只有(zhǐyǒu)锻炼(duànliàn)出的无畏。成长路上,爆破兵在一声声轰鸣中完成蜕变,成为一名战胜恐惧的勇士。
往勇气中注入“智慧的火药”,会催生更强大(qiángdà)的爆破当量
“真正(zhēnzhèng)的勇者须(xū)以智谋傍身。”穆恒贵悟出这个道理,要从一次破障行动说起。
2022年,该连参加上级组织的演训,穆恒贵带领(dàilǐng)一个破障小组执行(zhíxíng)破障任务。
破障小组顺利突破“敌军”布设的反坦克壕和地雷场后,在由碉堡(diāobǎo)和壕沟构成的最后(zuìhòu)一道障碍前,遭遇(zāoyù)了密集的炮火打击,他们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。
“班长,炮火太密集,我(wǒ)跑得快,让我上吧”“班长,我去吧,我有经验”……面对战士们争先恐后的请战,穆恒贵却(què)很冷静:“不怕牺牲是勇敢,但无谓(wúwèi)的牺牲没有什么意义!”
根据爆炸频次(píncì),穆恒贵现场推算出“敌”炮火打击规律,并利用短暂的炮火间隙,观察(guānchá)并记录了地面已(yǐ)引爆的模拟炸点位置。借助这些点位,穆恒贵规划出了一条通向第三道障碍的路径。
“一路纵队,跟我来!”迅速抵近的爆破小组让防守方措手不及(cuòshǒubùjí)。
“准备完毕(wánbì),起爆——”穆恒贵一声令下,霎时间,障碍一线如(rú)大坝决堤般被炸得粉碎。
“一个小组打出了乘风破浪的气势!”演训结束后,指挥员赞叹(zàntàn)道。
往勇气中注入“智慧的(de)火药”,会催生更强大的爆破当量。
2023年的一次训练,郑海清和二级上士廖志文受命破坏“敌军”的一处防御阵地。抵达任务(rènwù)地域,他们发现防御阵地在一处陡坡之上,居高临下,易守难攻,陡坡上植被稀疏,仅有(yǒu)几处土包可作为掩体。显然(xiǎnrán),这是一块“硬骨头(yìnggútou)”。
郑海清和廖志文权衡再三(quánhéngzàisān),决定各带一个小组从两翼对“敌”阵地发起攻击。可连续几番试探未果,还引起了“敌人(dírén)”的警觉,一时间(yīshíjiān),破障行动陷入僵局。
郑海清和廖志文对整个任务地域地形展开侦察,寻找(xúnzhǎo)可以(kěyǐ)渗透的缝隙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们在陡坡一侧发现(fāxiàn)了一处阵地观察死角。虽然受限于地形,不能在此实施爆破,但可以由此而上,抵近后佯攻吸引“敌军”注意,再由正面实施爆破。郑海清(zhènghǎiqīng)主动(zhǔdòng)揽下佯攻任务,带领一个(yígè)小组(xiǎozǔ)从观察死角抵近“敌军”。果然,“敌军”发现郑海清小组时瞬间乱了阵脚,误将该小组当作进攻主力,调转火力予以反击。廖志文抓住机会,带领破障小组冲到“敌”阵前(zhènqián),成功实施爆破。
从战术(zhànshù)到谋略,这群“令敌破防”的爆破兵,也在苦苦追寻(zhuīxún)思维的“爆点”——
近年来,多型无人装备陆续列装,作为(zuòwéi)技师的穆恒贵带着几名无人装备操作骨干,探索通过有人无人协同(xiétóng)改进战术战法。
传统爆破行动中,都是由人(rén)将爆炸(bàozhà)装置运送到指定位置,再进行引爆破障。二级上士杨小鹏开始思考如何用无人(wúrén)装备替代人力进行爆炸装置的转移。
一次实爆(shíbào)训练中,杨小鹏提出,夹取型排爆机器人虽然是针对排爆设计的,但本质上就是一个夹持爆炸物进行(jìnxíng)位移(wèiyí)的工具,可以反向运用夹取型排爆机器人,把爆炸装置运送至任务点位进行设爆。经过试验验证,在合理(hélǐ)地形中,此法可行(kěxíng),利用无人装备设爆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,还提高了战场条件下运送炸药的速度与成功率。
爆破(bàopò)行动(xíngdòng)中,有时需要跨昼夜执行任务,夜间警戒非常消耗精力和体力,爆破行动的编组(biānzǔ)人数本就较少,经过一整晚的警戒,势必影响第二天的行动。
为了(le)缓解夜间警戒压力,一级上士汤清洲利用少量简易材料,自制了一种可快速设置的低药量警示装置。虽然没有(méiyǒu)什么杀伤力,但可以发出巨大的声响并升腾起黑烟,布设在宿营地周边,可以起到非常好(hǎo)的警示效果(xiàoguǒ)。
一次对抗训练,一股蓝军本想趁着夜色对该连进行(jìnxíng)袭扰,却误触了汤(tāng)清洲设置在宿营区外围的警示装置,巨大的声响震慑住了蓝军。
那一回,蓝军指挥所里流传起了(le)一句话:“爆破(bàopò)兵的宿营地太危险了,到处都是炸药!”
有勇(yǒng)者不可挡,怀智者无难事。奋战路上,爆破兵用勇与谋交织出独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(dájuàn)。
角色的不断切换,让他们对攻与防有了(le)更加深刻的理解
咕噜(gūlū),咕噜……野外湖泊,一座废弃大桥下,二级上士(shàngshì)郭江伟扶着桥墩下潜,感受(gǎnshòu)着逐渐增大的水压和降低的水温,缓慢调整身体姿态,找寻布设模拟爆炸装置的最佳位置。
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预想的最佳安放区域(qūyù)已被预先布置了不少悬浮的障碍物,经过(jīngguò)几番处理也没能清理出一个合适的点位,氧气(yǎngqì)耗尽,郭江伟铩羽而归。
“今天的障碍设置得真好(hǎo),防得密不透风!”刚上岸,潜水服也没脱,郭江伟就把刚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布设方式记录下来(jìlùxiàlái)。
在该连,大家伙会(huì)轮流分享自己近期的爆破经验。此次训练前,担任防御方的二级上士亢延鹏根据郭江伟分享过的水下(xià)(shuǐxià)目标爆破经验,反向钻研防御手段,利用废旧的铁丝网、泡沫等材料,将可能(kěnéng)设置水下炸药的位置给遮了起来。水下处理障碍远不如地面方便,在没有称手工具的情况下,几根长条状铁丝网缠绕着杂物,便会给进攻造成很大阻碍。自此之后(zhīhòu),爆破小组进行水下爆破时(shí),都会带把大剪刀。
善于破障(pòzhàng),也要善于制造障碍。该连经常根据官兵专业、能力、经验(jīngyàn)等条件,将大家分成对抗训练(xùnliàn)小组,常态化互设难题,提高爆破能力的(de)同时,防爆破能力也不断迭代。最熟悉爆炸物的他们,并不是(búshì)只知道如何“搞破坏”,到了战场上,他们既可以是撕裂敌方堡垒的勇士,也可以是巩固己方防御的卫士。
训练中,防御方通过改造现地环境、重设防御工事结构等方式阻止进攻方设置爆炸(bàozhà)装置;进攻方则通过改进装置结构、创新手段布设、革新战术战法(zhànfǎ)等想方设法克服阻碍,实施爆破(bàopò)。
汤清洲说,角色的不断切换,让他们对攻与防有了(le)更加深刻的理解。近些年,大家逐渐(zhújiàn)喜欢上了这种训练中的彼此“刁难”。
一次对抗训练,担任防守方的(de)二级上士郭辉(guōhuī)在己方防御设施的墙面上喷了一层薄薄的食用油(shíyòngyóu),使得(shǐde)对手的爆炸装置无法粘贴固定。针对新的防御措施,他们的解决方法也很直接——在随行装具里多装了一包湿巾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(yǒu)的(de)油都容易清洁干净。官兵们陆续尝试了(le)机油(jīyóu)、润滑油等不同油料,发现靠湿巾擦拭这种简单清洁效果并不好,又不可能每次任务都随身携带专业的清洁工具。一次训练中,郭辉偶然看见,塑料袋会粘在有油的表面。郭辉由此联想(liánxiǎng)到了会随身携带的水袋:“我们(wǒmen)用的水袋表面就是塑料的,将水倒掉,就是个比较厚的塑料袋。”经过试验,将空(kōng)水袋按在覆有油脂的防御工事表面,再(zài)沿着缝隙滴上几滴水,空水袋便牢牢吸附在了工事上,再将炸弹粘贴在空水袋上,便实现了固定。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真正的博弈(bóyì)早在上战场之前便已展开。
“敌人也在快速进步!”在他们心中有一种“本领恐慌”,因此总想着进步得再快些、发现的(de)漏洞(lòudòng)再多些。
在该连爆破专业研修室里,挂着一张爆破药量(liàng)参考表,这是众多技术骨干根据历年训练经验总结的(de)。执行任务时,根据先期侦察的情报,他们可以参考这张表确定(quèdìng)携带量,在保证(bǎozhèng)备有足够余量的情况下减少负重。
说起这(zhè)张表的来历,一级上士李琨讲(jiǎng)起一段经历:那年,他带队对特定目标实施精准爆破,没有(méiyǒu)经验可供参考,只能凭感觉确定装药量。第一次爆破用量过少,门没有炸开,第二次(dìèrcì)用量又太多,将整面墙炸塌了。
“在之前的爆破训练中,坦克(tǎnkè)壕的宽度、门窗的材料、墙壁的厚度(hòudù)等,都相对固定,导致这次遇到新材料摸不准炸药用量。”李琨说。
痛定思痛,从那次训练开始,该连将对不同材质、不同结构目标成功爆破的炸药用量(yòngliàng)记录下来,总结出参考值区间,形成了这张爆破药量参考表。目前,这张表仍在不断更新。与此同时,汤清洲(tāngqīngzhōu)还根据对抗训练中(zhōng)遭遇的实际困难,钻研不同类型建筑、障碍物的爆破规律,制作(zhìzuò)出对应的辅助装置(zhuāngzhì)和简易爆炸装置……
这便是爆破兵,他们有着两种气质——既有阵前(zhènqián)冲锋时英勇无畏的豁达豪迈,又有设计防御时周全(zhōuquán)谨慎的沉稳老练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